立足十二年学制优势 深化科研一体化实践​——记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科研视导工作​
2025-11-27 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类:校内新闻 浏览数:2


立足十二年学制优势 深化科研一体化实践


 

11月1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成功举办以“立足十二年学制优势,深化科研一体化实践”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视导工作会。本次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开展,旨在系统梳理学校“十四五”期间科研成果,并为“十五五”科研发展谋划方向。

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领导有:朝阳区教科院教科所所长王迪、书记孙大力、副所长杨莹莹及各研究室科研员;朝阳区兼职科研员团队及各兄弟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及教师代表;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教学副校长刘小强、教科室负责人。

 

学校汇报:科研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深度融合 


会议伊始,学校科研主任马博乐作汇报,围绕“以研促教,贯通育人,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定位,系统阐述了学校依托小初高十二年一贯制优势,在破解学段壁垒、贯通培养、教师发展及特色培育等方面的探索。汇报指出,“十四五”期间,学校课题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课题总数增长20%,多项成果获市级奖项,科研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加速器”。

 

课堂观摩:六节课题研究课展现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环节作为本次视导的亮点,学校同步推出六节覆盖小初高全学段的课题研究课,充分彰显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涵盖数学、物理、历史、心理、音乐、科学等多门学科,每节课均围绕特定课题展开教学设计

蔡海涛老师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学习路径理论”为指导,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张兴龙老师的物理课融合多学科内容,以真实情境推动学生科学思维发展;黄文静老师的历史课以文物仿制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张慧芳老师的心理课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引导学生探索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古丽老师的音乐课通过可视化图谱辅助低年级学生识谱,体现教学工具开发的创新性;马博乐老师的科学课以STEAM项目式学习推动工程思维培养。

六节课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与活动设计上均体现出清晰的课题研究导向,展现了科研反哺课堂的实践成效。

  

深度研讨:专家把脉赋能未来发展


课题分享环节,专家组与教师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科研对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科研副主任张兴龙分享《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美术教师雒立娟介绍《超轻纸黏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彰显学校“研究—实践—推广”的良性科研生态。随后教科所的领导专家进行了教师和学生访谈活动。

教科所王迪所长对本次视导活动进行了全面反馈。她充分肯定了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认为学校科研定位高远、体系完善、氛围浓厚,尤其在依托学制优势实现贯通培养、借助课题研究推动教师梯队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她也为学校后续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学校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对核心问题的持续探究,并鼓励教师在课题研究课中更清晰地凸显课题研究的路径与成果,推动科研与教学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

    

以感恩之心笃行,以科研之力致远


教学副校长刘小强代表学校做总结发言。刘校长强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围绕落实“时代为志、育人为本、行动为要”的办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助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后面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工作。第一,抓重点人员。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干部引领、骨干示范、全员参与”的雁阵格局,助力研究型干部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第二,抓重点项目。如研究北京教师“新六功”在各学科的落地,生根;再如跨学段贯通培养。通过实践研究,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第三,抓重点领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要突出案例研究,要先应用后研究,边实践边研究,助力形成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AI赋能的鲜活样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