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古丽老师音乐学科教学特色展示活动
2025-11-10 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类:校内新闻 浏览数:2


以美育人深耕不辍 素养为本润物无声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11月5日下午,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附中教育集团和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承办的名师展示活动,在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隆重举办。活动的主题是“以美育人 素养为本”,充分展现了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音乐骨干教师古丽的成长历程及教学特色,进一步推动了集团“学朝阳名师、做朝阳名师”的工作进程。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音乐市级骨干研修项目负责人赵楚,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傅聪,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综合部主任杨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副校长刘小强、王建平出席活动,朝阳区音乐学科唱游研究团队教师、朝阳区音乐学科教师、北京教育学院2025级音乐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以及山西省长治市跟岗学习的领导、教师共同参加。活动由学校教科室主任马博乐主持。

活动伊始,学校小学部主管校长王建平致辞。她强调,古丽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历程,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师促教、以教促学”的培养理念,展现了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探索。

在教学成果展示环节,古丽老师以《以美育人 素养为本》为主题,系统呈现了近三十年的教学研究成果。 报告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三大痛点:低年级兴趣激发难、中高年级素养提升难、民族文化传承落地难。针对这些问题,古丽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学段适配·载体多元·素养落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以“趣味唱游、口风琴辅助教学、民歌传承”三大载体为核心的分层培育体系。

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中,古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音乐课《这是什么》,生动演绎了“唱游”教学法的实践成效。课堂上,教师通过钟表声音模仿、节奏游戏等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音乐要素,实现了“让音乐可感、可玩、可表现”的教学目标。整堂课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参与积极,充分展现了古丽老师“化有形为无形”的教学艺术。

团队展示环节将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古丽老师的三位徒弟——熊纯瑶、李姗、毕晨曦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教学实践成果。熊纯瑶老师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分享了以口风琴为抓手培育学生美育的教学实践;李姗老师通过“节奏接龙”“跳房子”等创新游戏,展现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毕晨曦老师则通过《龙咚锵》的课例,分享了如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承。三位教师的精彩分享,充分体现了学校“骨干引领、团队共进”的教师培养成效。

专家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楚用“四个深刻体会”高度评价本次活动:“古丽老师营造了松弛而广阔的课堂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活动得以有效有序地开展;教学渗透做到了潜移默化,从聆听到模仿再到生成节奏,实现了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课堂中,始终坚持基于音乐本体的融合教学,所有课堂活动都紧密围绕歌曲展开;真正做到尊重全体、不忽略个体,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赵院长特别强调,古丽老师的教学实践展现了音乐教育是“慢的艺术”。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综合部主任杨琼博士从教师成长角度进行深入指导:“古丽老师展现了一个成熟教师的多面性——报告时的沉稳、课堂上的温和智慧,这种“化有形为无形”的教学境界,正是名师风范的体现。杨主任特别指出:“古丽老师已形成“上接课标思想,下承学校要求”的框架性教学思维,课堂融合了情境创设、角色游戏等手段,构建了“有氛围、有方法、有理念、有步骤的优质课堂”。

学校副校长刘小强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级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并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完善教师培养体系,通过持续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拔尖的名师队伍。 

最后,马博乐主任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对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现场老师们的热情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展示活动既是古丽老师近三十年教学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学校将继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