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中小学融创课堂系列研讨活动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成功举办
2025-10-30 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类:校内新闻 浏览数:2


贯通培养 融创赋能

 

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掘基础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总结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在学段贯通(含初高衔接、小初衔接等)、学科融通(含跨学科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等)中的研究与实践典型经验,探索贯通培养与融创赋能的创新育人的新路径,10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融创课堂系列研讨活动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成功举办。朝阳区教委基教一科领导、朝阳区教科院李怀东院长、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双创教学部郑养波副部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中心吴亚滨主任出席了会议。朝阳区综合教研部王素英书记、汤佳佩副主任、王玲玲副主任及综合教研部全体教研员,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束屹校长,清华附中广华学校袁浩副校长,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校长秦洪明、副校长刘小强及各学段教学主管,朝阳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及骨干教师,七省市跟岗教师近500人参加了会议,现代教育报记者进行了深度报道,活动由综合教研部王玲玲副主任主持。

 

开幕式与主报告

大会伊始,教科院院长李怀东致辞并强调,“贯通”是要打通小、初、高学段间的“壁垒”,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成长需求的进阶性,实现人才培养的“一盘棋”规划,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这正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所在。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秦洪明校长和刘小强副校长分享了学校在“问题导向的融创课堂实践,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课程尝试与教学实践,探索贯通培养与融创赋能的创新育人路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双创教学部郑养波副部长从高校视角分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理念,呼吁教师们以“贯通”打破壁垒,以“融创”激发潜能,为每一个有潜力的孩子提供最适合他们生长的教育土壤。

在“圆桌论坛”环节,师生共话“融创课堂”的实践感悟,论坛由中学音乐教研员刘娜老师主持。束屹校长介绍了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博物馆课程2.0版,吴亚滨主任提出AI智能体助力学科融合教学,袁浩副校长介绍了清华附中广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践。六年级学生谢著恒分享了参与“水火箭”项目的收获,初三学生孙乐怡分享了跨学科学习的所得,高一学生张翊轩讲述了排球与学习双成长的收获,他的分享了打破“体育与学习不可兼得”的认知。

 

实践成果展示:课堂观摩

活动中,三个学段融创课堂研究课展示主要围绕着小初衔接、初高衔接、跨学科融合、数字赋能,实践综合育人等方面,用转变课堂理念和教育实践全方位展示学段贯通、学科融通的具体策略及措施。

在主会场,美术雷潇老师任教的《风筝——AI幻想曲》美术课,将历史典故、空气动力学与人工智能创作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分析传统风筝造型纹样,运用AI工具设计出融合古今的创意作品,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创新思维的培养。通用技术于冬华老师和王赵辉老师合作的《新技术体验——AI辅助个性化产品设计》的一课,以“AI优化支架设计”为核心载体,同步嵌入劳动观念、技术能力、工匠精神培育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实现素养提升与跨学科育人的有机统一。

小学分会场精彩呈现12节跨学科融合课,展现了学科育人新样态。音乐课上,学生们在《这是什么》《寻找声音之旅》中探索声音的艺术与科学;科学课《肺活量的秘密》《我们周围的空气》将体测数据、环保意识融入探究;体育课巧妙融合农耕劳动与音乐节奏,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体能;书法课结合国庆主题,融合多学科抒发爱国情怀;信息课借助AI演绎食物旅行;劳动课教整理融入口诀与品德教育;综合实践课《树之“歌”》引领学生从课文走向自然,《台风轨迹预测》、《宇宙生命之谜》则运用数学、地理及AI工具解决真实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

初高中分会场中共展示23节研究课。在文化与艺术融合领域,课程尽显人文底蕴。初二音乐与地理课上,张晶晶、王浩建老师以《黄河船夫曲》为载体,借沙盘模型演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河道弯道,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民歌高亢风格的塑造;康泓老师的初中历史课融合语文与地理,依托《编年纪》简牍,引导学生用文言文解读梳理知识,结合地理疆域对应,深化对秦统一的认知;八年级美术课上,傅博老师将传统山水画“三远法”与AI技术结合,学生用AI抠图重构校园图景;音乐与语文课则让歌声邂逅诗行,《春韵流芳》课例打通音乐旋律与文学诗意,实现审美共通。

在科学领域,主要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初一生物课化身“健康方案规划师”,结合数学BMI计算与体育运动知识,设计个性化膳食方案;“神奇的细胞城市”项目融合劳动、美术,学生将细胞结构类比城市系统动手建模;谢丽萍老师的物理课围绕“京城水困局”,结合地理气候与劳动技术,探究水循环原理并设计节水方案;化学课则有新突破,李犇老师带学生体验非遗造纸技艺,关联化学原理;魏然老师以“烟火人间”为主题,用AI助教带学生“穿越”能源时光;数学课也走出课本,苏畅老师解析《跑道中的数学密码》解决实际场地设计问题,高二数学课则以无人机配送为情境,用直线与圆知识优化路径。

在技术赋能领域,教学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杨善进、徐丽老师智慧剖析信息茧房现象,引导学生破解信息局限,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与思维。胡佳、夏芳老师的信息科技与道法跨学科课程课聚焦网络安全,从识别AI诈骗到破解“信息茧房”,结合法律条文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于涵宇老师的AI“骨骼侦探”课,融合生物骨骼知识与编程技术;王静老师用生成式AI赋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让抽象语法具象化;杨柳老师的政治课则以“朝阳AI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哲学原理。

体育与健康领域亦有创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融入中医养生理念,张佳佳老师带领学生习练易筋经、八段锦,结合经络知识创编养生操;刘展航老师的体育课程以“女排精神”为核心,探索排球文化与团队协作,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本此次“融创课堂”研讨活动,汇聚多方实践经验与智慧,从学段贯通到学科融合,从课程创新到学生成长,生动展现了基础教育在新质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突破。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融创教育实践,让跨学科学习更高效、贯通培养更扎实,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筑牢根基,持续为朝阳区“教育强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