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南校区开展学生心理减压工作坊活动
2025-10-15 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类:校内新闻 浏览数:0


阳光照进心扉 情绪与压力管理

 

微风和煦,阳光透过学校的玻璃窗,洒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教室里。918日下午,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的魏爽老师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心理减压工作坊活动工作坊采用理论讲解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转化为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

 

破冰启航·认识情绪

工作坊以“大风吹”游戏拉开序幕,同学们在“吹有刘海的人”“吹戴眼镜的人”等指令中笑着换座位,迅速活跃了气氛。随后的“五毛一块”游戏更是让现场气氛升温,同学们根据“钱数”指令快速组合,在互动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热身活动以团体凝聚力构建理论为基础,通过结构化游戏活动达到破冰效果。同学们在互动中彼此建立连接,有效降低心理防御机制为后续的情绪表达与分享创造了安全氛围。

热身过后,魏爽老师引入了罗伯特·普鲁契克的情绪理论,通过情绪罗盘图生动展示多种情绪,带领同学们通过肢体动作表征不同情绪状态,实现了身体与情绪的联动效应。同学们第一次意识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都是内心的写照。那些曾被否定和压抑的情绪,都有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解析·重构认知

工作坊的核心环节是基于阿尔伯特·艾利斯的ABC理论设计的认知重构训练。通过数学考试失利这一中学生常见情境的模拟,展示了认知评价对情绪反应的决定性作用。“数学没考好,同学们是怎么应对的?”魏爽老师邀请同学们回答,“不同的信念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情绪结果。”这个发现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掌控情绪的钥匙,一直握在自己手中。同学们认识到:不是事件直接导致情绪结果,而是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其实事情往往没有想的那么糟糕。”通过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情绪困扰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评价。魏爽老师指出:青春期情绪调节的关键在于认知重构能力的培养。通过识别和挑战自动化负性思维,个体可以建立更加适应性的情绪反应模式。


体验实践·情绪着陆

在减压工作坊,魏爽老师带领同学们体验了54321情绪着陆法”。在轻柔的音乐中,同学们依次找出5种能看到的东西、4种能触摸到的东西、3种能听到的声音、2种能闻到的气味和1种能尝到的味道。“当情绪来临时,这个方法能帮助我们回到当下。”魏老师轻声指导。多感官 grounding 技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感官通道的序列激活,帮助参与者建立与当下环境的连接感,该技术适用于普通中学生的日常情绪调节。

 

艺术疗愈:画出心中的曼陀罗

减压工作坊的最后环节,魏爽老师带领同学们绘制心中的曼陀罗。同学们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安安静静地绘制属于自己的曼陀罗。各色彩笔在纸间舞动,勾勒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图案。曼陀罗的结构有着天然的疗愈性,通过结构化图案的绘制,实现注意力从内部焦虑向外部任务的转移。这种视觉与动作协调活动能够产生情绪平静效果。

此次心理减压工作坊就像一粒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未来遇到压力时,能够记得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阳光渐渐柔和,同学们带着轻松的笑容和实用的减压方法离开。更重要的是,他们带走了一种新的认知——情绪不是需要被压抑的敌人,而是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朋友。或许,这才是这个秋天里送给同学们最珍贵的礼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