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寻根脉 研学实践启新篇——川晋皖三地研学活动助力高一学子“行走课堂”
2025-05-08 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类:校内新闻 浏览数:0



为感悟祖国壮丽山河与厚重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24日至28日,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兵分三路,赴四川、山西、安徽,开展为期五天的研学实践活动。自然奇观与人文胜景,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品鉴韵味天府 探寻诗意成都

“四川线”在巴山蜀水间探寻独特的古蜀文明,在繁华市井中品味巴适的成都生活。十个班级分为AB两组,先后游赏了成都及其周边景点、景观。

地点·杜甫草堂

杜甫在成都经历了一段相对闲适的时光,留下了大量经典诗文。为纪念杜甫,历朝历代对杜甫生活旧居屡有修建。今日杜甫草堂主体为明清时期建筑,馆内文物丰富,建筑古朴,园林清幽,是了解杜甫生平与诗歌、感受唐代文化的重要之地。

细听导游生动的讲解,同学们漫步古朴庭院,聆听杜甫生平故事,齐声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次活动让大家沉浸式感受诗圣情怀与传统文化魅力,在心中播下热爱古典文学的种子。

地点·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出土众多奇特珍贵文物,展现出高度发达且神秘独特的古蜀文化。

在研学基地,同学们借助丰富体验课程,亲身体验考古发掘、青铜浇灌、陶器制作,沉浸式感受到了古蜀工艺的精妙。步入博物馆踏入展馆,同学们瞬间被神秘的古蜀文化氛围所包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青铜大立人高大威严的身姿、青铜面具夸张奇特的造型、青铜神树繁复精美的纹饰,无不令大家惊叹。 

地点·中华熊猫苑

中华熊猫苑即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又名熊猫乐园,地处青城山脚下,环境清幽,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科研与科普教育。

踏入园区,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有的慵懒地躺在木架上啃食竹子,有的调皮地滚来滚去,还有的悠然自得地在竹林漫步。同学们认真聆听饲养员讲解熊猫的生活习性、成长历程及保护现状,通过互动问答与观察记录,加深了对国宝的了解。此次参观,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更增强了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地点·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战国时由李冰父子修建,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同学们沿着江边步道前行,在鱼嘴分水堤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其如何巧妙分流岷江,将江水引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行至飞沙堰,看到古人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排沙泄洪的精妙设计;在宝瓶口,透过狭窄的引水口,感受着古人开凿山体引水的智慧与毅力。江水奔涌,水雾弥漫,大家惊叹于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发挥作用的神奇,更被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所震撼。 

地点·武侯祠

武侯祠与汉昭烈庙一体,毗邻惠陵,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祠堂,始建于三国,现存部分主体为清代所建,另有唐代碑刻等珍贵文物。踏入祠内,红墙环抱,古木参天,浓郁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有序参观了唐碑、刘备殿、诸葛亮殿等文物建筑,聆听三国故事,目光被殿内精美的塑像与古旧的碑刻吸引。大家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还认真研读楹联,感受其深厚文学底蕴。 

地点·温江气象局

温江区气象站为国家基准气候站,承担了重要的气象观测职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制作空气净化器模型,成为小小科学家;踏入气象观测场,近距离观察气象设备,了解气温、降水等数据采集原理化身气象播报员,生动模拟天气解说

地点·川菜博物馆

踏入川菜博物馆,浓郁的川味气息扑面而来在互动体验区,大家热情高涨。跟随厨师学习制作熊猫蒸饺、甜豆花等美食,近距离观看大厨现场制作宫保鸡丁还在自助餐饮区尝试担担面、酸辣粉、甜皮鸭等美食。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技巧,每一步都充满新奇与乐趣。 

活动·小手工,大世界

同学们参与了“熊猫黏土模型”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手工制作活动,大家凭借细腻的手法为熊猫塑造出憨态可掬的模样;用分层堆叠、细节刻画的方式,还原都江堰鱼嘴、飞沙堰等结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同学们的艺术创造力,更承载着他们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接近,让文化在指尖焕发新生。

活动·花重锦官城

川剧《花重锦官城》以新奇视角展开故事,来自外地、身怀绝技的青年刘关张,为寻找网络神秘女神一朵芙蓉花来到锦官城。在熊猫老师的引领下,他们穿梭于蜀文明、三国故里与烟火成都,串联起成都千年历史脉络,呈现城市的往昔、当下与未来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以精湛的唱腔、灵动的身段演绎故事,变脸等绝活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浓郁的巴蜀风情,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到了川剧魅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活动·闭营仪式&生日宴

行程即将结束,研学闭营仪式与生日宴温情上演。闭营仪式上,同学们通过视频回顾研学精彩瞬间1班田雨阳同学作为学生代表、杨明帆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表感言。随后,生日歌响起,特别准备的生日蛋糕推入场中,为过生日的同学送上惊喜。教师队伍上台合唱《成都》,在温馨氛围里,挥手告别研学旅程,这份独特回忆将成为青春成长路上的璀璨星光。

 

大话西游境 最美晋商情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高中生研学实践的理想目的地。这里既是触摸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活态课堂”,也是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精神沃土”。

 

壶口瀑布:黄河精神激荡青春热血

面对奔腾的黄河水从20余米高崖倾泻而下的壮阔景象,全体师生齐声高唱《黄河大合唱》,在激昂旋律中感悟“壶口精神”。老师现场讲解瀑布成因:“300米宽的黄河水在500米内收束至30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同学们还体验了陕北特色“安塞腰鼓”,在铿锵鼓点中感受黄土高原的豪迈风情。 

隰县小西天与王家大院:匠心与晋商文化的双重洗礼

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同学们对参观隰县小西天多了几分期待。始建于明代的千佛庵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殿内千尊彩塑佛像栩栩如生,凤凰山巅的古寺与自然山势巧妙融合,被誉为“借山布景的禅意奇观”。同学们跟随导游讲解,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精致匠心。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依山而建,2600余间房屋鳞次栉比,砖雕、木刻尽显明清建筑精粹,展现了晋商文化的辉煌历史。讲解老师结合院落布局,解读晋商“诚信为本、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引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在这里,同学们分小组,团队合作寻找大院深处“龙的印记”,填写按图索骥表,按照正确率领取对应奖品。 

平遥古城与晋祠: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平遥古城以“龟城”之姿呈现明清城市格局,同学们登上保存完整的古城墙,俯瞰纵横交错的街巷,聆听“日昇昌票号”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在古城一角,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地用自己抽取的银票兑换相应礼品,体验明清商人的日常生活。 

太原晋祠,难老泉、宋代侍女像与周柏“三绝”令大家流连忘返。讲解老师以李世民立碑感恩唐叔虞的故事,串联起晋祠的千年文脉,虽然是在风雨当中,但同学们热情不减,纷纷提笔记录:“这里不仅是园林,更是一部镌刻在砖瓦间的史书。”这里的课程体验是晋祠魔方:同学们小组合作折叠晋祠的特色建筑纸片合成魔方,不仅锻炼应变思维也逐步体会到了建筑之美。 

应县木塔与大同博物馆:触摸文明的千年印记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应县木塔,将本次研学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榫卯结构,惊叹于“千年不倒”的营造智慧。美术老师也在这里引导大家素描塔身纹理:“每一道裂痕都是时光的馈赠。” 

大同博物馆,北魏陶俑、石窟造像与壁画再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画卷。馆内“无声的器物”与“有声的讲解”相得益彰,同学们在文物前驻足沉思,感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传承。其中,最让大家流连忘返的当属课程体验:玻璃吹制技术工艺“北魏蓝”,这是丝绸之路在平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云冈石窟:于凿石中见证历史美学

同学们穿梭于绵延一公里的大同云冈崖壁洞窟之间,从第20窟露天大佛的庄严雄浑,到第5窟“万佛洞”的精雕细琢;从融合古希腊柱式与印度佛教元素的异域风情,到北魏平城时代“胡风汉韵”的文化交融,千余尊造像化作立体教科书,生动展现着1500年前的艺术智慧。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石窟艺术的恢弘气象,探寻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 

总结会:研有所思,学有所获

在总结会上,高一年级7814班分别派学生代表上台分享研学心得,并进行了才艺表演。研学团队负责人为四月过生日的同学们举办了生日宴。同学们感慨道:“壶口瀑布教会我们坚韧,王家大院诠释了诚信,木塔的榫卯是匠心的象征——山西之行让我们读懂了中国。希望未来的山西不只是因为游戏爆火,而是因为有更多人看到三晋大地的魅力。”学校带队老师总结道:“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是一场精神修行。希望同学们将‘黄河气魄’与‘晋商智慧’融入成长,成为有根、有魂的新时代青年。让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上,也在脚下生根。”

  

 

徽风诗礼育清华新苗 数智研学绽时代芳华

同学们满怀期待走进这片承载千年徽文化的土地,将在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雕梁画栋的古民居与底蕴深厚的非遗工坊中,探寻徽商传奇、感悟徽派建筑智慧,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探索之旅。

宏村

踏入这座画里乡村,白墙黑瓦倒映在南湖碧波中,同学们沿着九曲十弯的水圳前行,惊叹于古人家家门前有流水的精妙设计。在承志堂,精美的木雕、砖雕诉说着徽商往事月沼畔,大家聆听着宏村选址规划的智慧。通过实地观察与讲解,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宏村独特的建筑美学,更感受到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场古村之行,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徽州历史与传统的窗口。

润一园艺

踏入园区,缤纷花卉与葱郁绿植映入眼帘,同学们跟随园艺师穿梭温室,认识多肉植物、热带花卉的生长习性,学习扦插、嫁接等栽培技巧。在DIY体验区,大家亲手栽种盆栽,挑选心仪的多肉与装饰石,制作专属绿植作品。此次参观,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园艺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植物生长的奇妙,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

徽字号徽雕艺术博物馆

徽字号徽雕艺术博物馆位于黄山市高新区徽文化产业园是一座以徽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建有徽州四雕文化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书院、研学体验大厅、竹木雕刻大师工作室等研学场所和传习基地。

同学们步入馆内,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构件、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作品令人赞叹。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近距离观察徽派传统工艺,了解木雕、竹雕等制作流程。实践让同学们深入领略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匠人匠心,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徽菜博物馆

步入馆内,丰富的图文与场景复原,生动展现徽菜起源、发展脉络及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色。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了解臭鳜鱼、胡适一品锅等经典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互动屏幕模拟配菜调味。在体验区,大家还亲手参与制作徽式点心,揉面、包馅、塑形,感受徽菜烹饪魅力。此次参观,同学们在美食文化中领略徽州风情,体会传统饮食智慧的独特韵味。

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

游船缓行,新安江澄澈如练,两岸徽派古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生态格局尽收眼底。停靠沿岸村落,同学们参观九砂民居,感受古朴气息;在绵潭欣赏徽戏,为婉转唱腔喝彩;围观渔鹰捕鱼,惊叹传统技艺。这场旅行,大家沉醉自然,体悟徽文化,收获满满。

徽州古城

古老的城门楼巍峨耸立,许国石坊镌刻岁月痕迹同学们沿着青石板路穿梭古街,探访徽商大宅院,感受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精妙布局。斑驳的城墙、古旧的匾额,无不诉说着徽州的深厚底蕴。随后,渔梁坝景区再次给大家带来震撼。这座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的古坝,全部用坚石垒砌,全长138米。站在坝上,同学们见坝上水流平缓,坝下激流浪涌。听着讲解,大家了解到其泄洪防旱、截流行船的功能,知晓这里曾是徽商起航的徽商之源,在惊叹古人智慧中,收获满满知识。 

黄梅戏小课堂

黄梅戏小课堂别开生面。老师生动讲解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示范婉转唱腔和经典身段。同学们踊跃尝试,跟着老师学唱经典选段,练习云手等动作,在一颦一笑、一唱一和中感受黄梅戏韵味。 

谢裕大茶园

连绵的茶树如绿浪翻涌,散发着清新茶香。在茶农指导下,同学们挎上竹篓变身小茶农。大家弯下腰,仔细甄别,轻掐嫩绿芽尖,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篓中。阳光洒下,映照着同学们专注的面庞,尽管动作稍显生疏,可热情丝毫不减。期间,大家还了解到茶叶品种与采摘标准。此次采茶,同学们亲近自然,体悟到劳动的乐趣与不易,也深切感受到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徽州糕饼博物馆

同学们体验传统美食制作。在糕点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穿上围裙,化身小糕点师,学习制作徽派特色糕饼。从揉面、调馅,到包制、塑形,再将糕饼放入模具压出精美图案,每个步骤都充满新奇。烘焙出炉后,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徽派糕饼,同学们兴奋不已。此次活动不仅让大家掌握了糕饼制作技艺,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徽州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黄山城市博物馆

步入馆内,通过珍贵文物、数字影像,同学们回溯黄山从远古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历程。商周青铜器、明清徽派木雕诉说历史沧桑,多媒体互动屏上黄山四季变换、地质变迁的动态展示,令人驻足。在徽州文化展区,大家深入了解徽商崛起、徽派建筑营造智慧。

小罐茶工厂

行程最后一天上午,同学们来到小罐茶工厂。小罐茶工厂是国内首个以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工厂是茶产业数字化转型新标杆。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车间内,先进设备令人大开眼界,AI挑茶机器人精准剔除不合格茶叶,高度自动化的灌装生产线快速完成罐装、充氮、封口等工序,确保茶叶品质与新鲜度。大家还亲身体验手工挑茶,感受传统制茶的不易。

在闭营仪式暨生日会上,同学们回顾几天来的精彩瞬间与满满收获,向研学期间过生日的同学送上蛋糕与祝福,烛光与欢笑交织,为此次研学画上圆满句点。

回程列车上,9班同学动情地说:“徽州,是文化的瑰宝,是艺术的殿堂,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心灵的归宿。”“我们今天教学做合一,我们对徽州有了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了解,也亲手去触碰了那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徽州研学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收获与记忆永不褪色。

 

此次研学之旅,以天地为课堂,以历史为教材,在行走中点燃了学子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畏。未来,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望京学校将继续践行“德先于智,行胜于言”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在广阔天地间书写青春答卷。

 


相关内容